(热推新书)崇祯唐通小说免费阅读_崇祯唐通朱连的小说免费阅读

崇祯唐通 的小说名字是 崇祯唐通朱连 ,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历史书籍,由作者崇祯编写,这本书百看不厌,构思新颖,本文的简介是:李性忠急了,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臣不惧生死,只求陛下给臣一个机会,报仇雪恨的机会!”他已经受够了关宁军的白眼,如果辽东不是故土,早就想方设法离开那里了。唯一的念想就是守着父亲阵亡的地方。那份仇,不能忘。崇祯点点头,对李性忠的话很是满意。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战斗中死亡,战斗的地点在浑河一带,也就是沈阳中卫附近。

封面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精彩章节试读

李性忠急了,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臣不惧生死,只求陛下给臣一个机会,报仇雪恨的机会!”

他已经受够了关宁军的白眼,如果辽东不是故土,早就想方设法离开那里了。

唯一的念想就是守着父亲阵亡的地方。

那份仇,不能忘。

崇祯点点头,对李性忠的话很是满意。

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战斗中死亡,战斗的地点在浑河一带,也就是沈阳中卫附近。

沈阳中卫此时已经成了建奴的“国都”!

李性忠一语双关,可见其心思缜密。

话已经说到这了,崇祯也不卖关子,开口道:“此战我军俘虏流贼八千余人,他们大部分都是我朝边军,有盔有甲,战力不俗!”

“但是朕现在还信不过他们,需要派一个人做他们的将领,你愿意冒着哗变被杀的风险担当此任吗?”

第120章鲁密铳能破甲,建奴你等着

李性忠没有任何犹豫:“臣愿意!”

“陛下,流贼在河间府兵力不过万余人,臣愿意领兵前去收复!把守京师西南大门!”

“不准。”崇祯摇头拒绝。

“臣...”李性忠还想说些什么,被崇祯再次回绝,“记住,一口吃不成胖子!”

“朕会通知内阁让你出任保定总兵,驻守在良乡。距离流贼再次入关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了,你在关外打过仗,知道建奴的战术,也知道怎么打建奴!”

“在良乡驻守期间,你要专门针对建奴的战术进行练兵,钱粮武器,战马盔甲朝廷会优先供给。”

“到时候你就是朕的奇兵!懂吗?”

“臣...谨遵圣旨!”李性忠有些不甘心的起身离开。

随着李性忠离开,乾清宫再次恢复安静。

崇祯看着空荡荡的大殿,心中稍安。

军事层面的部署已经完成。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战事,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防守,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第三阶段是举兵反攻。

现在正处于第一阶段,急不得。京师附近的防线也已重新布置。

东边的山海关有吴三桂,蓟州有王永吉和高第,西南良乡有李性忠,北面居庸关有唐通,京师有三大营和刘文耀。

总兵力达到了十万!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战兵,就算李自成去而复返也能进行正面对抗。

没了李自成的威胁,崇祯的注意力自动就转移到建奴身上。

他有两个月时间进行筹备,若想击溃流贼关键还得靠火器。

“王承恩,通知工部,朕要摆驾戊字库。”

......

銮驾离开皇城,锦衣卫在前,勇卫营围在两侧,东厂厂卫守在后面。

崇祯身边的守卫明显不够用。

两千勇卫营损失六成,留守京师的锦衣卫仅有千人,东厂更好不到哪儿,一千厂卫还剩半数。

銮驾队伍浩浩荡荡的朝戊字库行进。

整个京师显得很肃穆。

崇祯坐在銮驾之上,打开棉帘,入目皆白。

外面没有下雪,白是因为沿街的门上挂满了白布。

祭奠用的纸钱在空中飞舞,被焚烧的纸灰飘起来落到掌心,不等触碰便随风飘散。

侧耳细听,哭声满城。

这一战把京师打疼了,但也把京师百姓的血性打了出来。

沿途百姓虽然面带悲伤,但当他们看到銮驾后就主动下跪,口中高呼万岁。

在他们眼里,是大明天子力挽狂澜才确保京师不破!

崇祯不悲不喜的合上门帘,闭着养神。

他需要静下心来,着眼未来。

队伍很快来到戊字库,众大臣列队在门外迎接。

“免礼!”崇祯走下銮驾,直接往里面走。

范景文此时在内阁处理公务,于是陪王伴驾的任务便落到工部左侍郎陈必谦和右侍郎周堪赓的身上。

两人穿着同样干净却显旧的朝服,前者满脸焦虑,时不时的看向门口,期待范景文回来主事。

后者眼圈黝黑,似乎很久没睡觉,走路轻飘飘的,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个鬼。

他们一左一右陪在崇祯身后:“陛下,小心台阶。”

崇祯边走边回头,生怕这俩人把他送走了。

短暂的煎熬过后,崇祯终于坐在戊字库大堂的椅子上。他目光搜索一番,最后落到焦勖和汤若望身上。

孙元化死了,毕懋康告病还乡,大明的火器只能仰仗他们二人。

“不知陛下驾临工部有什么吩咐?”见崇祯不说话,陈必谦站了出来。

崇祯没有立刻说话,沉吟片刻后才问:“你们工部有建奴重步兵的甲胄吗?”

“有,臣这就安排人取来。”

陈必谦吩咐人从后面的库房将甲胄拿出,递到崇祯面前,并说道:“这是我朝十一年在辽西缴获的战甲,被送到工部用来研究。”

崇祯看着面前的铁甲,眉头紧锁。

这副甲胄由两套甲组成。

一套棉甲,一套铁甲。

棉甲就是明军常用的棉甲,上面镶嵌了许多铜钉。

另一套是重甲,与宋代的步人甲非常相似。

甲胄上遍布弹丸和箭矢的痕迹,显然工部没少用他做研究。

这套重甲制作非常精良,虽然时间过了这么久,但生锈的地方却寥寥无几,甚至有些地方还反射出蓝光,显然做过防锈处理。

他轻轻弯折上面的甲片,眉宇间的褶皱更深了。

是钢!

钢在那个时代制造成本非常高,碳含量高了是生铁,碳含量低了是熟铁,只有含碳量在0.02-2.11%的铁才能称之为钢。

重甲覆盖面非常大,头上有头盔,上半身是胸甲,下半身是裙甲,腿部有挡板,脖子,腋下,面部均有防护。

如果穿上这身盔甲,再拿上武器。别说明军了,就是他这个穿越者看了也头皮发麻。

崇祯将重甲放在桌子上,抬头问道:“诸位研...陈必谦毕恭毕敬的回答:“回陛下,目前能穿破这套甲胄的只有三种火器。”

“第一种鲁密铳,第二种是佛朗机,第三种是火炮。我军装备最多的鸟铳虽然能打穿重甲,但敌人在棉甲的保护下亦能做到无伤。”

崇祯想了想,如果他没记错的话鲁密铳是赵士桢改进的一种火绳枪,原型是土耳其鲁密国所进贡的火绳枪。

《武备志》中记载:鸟铳:唯鲁密铳最远最毒。

果不其然,陈必谦补充道:“鲁密铳能射百步(明代一步约1.5米),据臣等实测,在五十步外能大伤披甲之人!”

不对啊...

崇祯反问:“朕记得万历三十年以后我军就装备了不少鲁密铳,而且大部分都配发给了辽东军,为何鲜有战绩?”

陈必谦脸色瞬间惨白,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崇祯猛地一拍桌子,脸色严肃:“万历年间的事,你到现在还不敢说吗?”

陈必谦慌乱之中双膝一软,跪在地上;“臣说,这就说。”

“当时鲁密铳仿制成功后交由工部制作,第一批鲁密铳质量非常好。随着工部官员偷工减料,中饱私囊,导致后面鲁密铳质量不合格,使用时经常炸膛,边军就不愿意使用了。”

“再往后,朝廷将制作火器的权利交给边军,他们要么铸造技术不行,要么将领贪墨,制造的鲁密铳甚至不如工部的好,所以鲁密铳到现在都没有什么战绩。”

崇祯寒着脸思考片刻后,重重的哼了一声。

几十年前那些人死的死,埋的埋。

如果想追究责任只能挖坟了。

当务之急是制造合适的火器,追究那些反而会浪费人力物力。

既然有三种火器能穿破建奴重甲,理论上同时制作才好。

但以工部目前的制作速度,不现实。

火炮和佛朗机铳暂时也不考虑,这玩意的杀伤力虽然足够,但弊病十分明显:重。

炮兵需用马车、牛车牵引才能转移战场。

在平原地带,一旦与步兵军阵分开,这些炮兵将会成为建奴骑兵的活靶子。

“朕给你两个月时间,在不耽误其他常用火器制作的前提下,最多能制造多少鲁密铳?”

“这些鲁密铳有两个要求;第一,必须能击穿这套甲胄。第二,这些鲁密铳全部制作成自生火铳,焦勖应该明白朕的意思。至于自生火铳不合理的地方,朕已经写在纸上,一会王承恩会交给你。”

末了,崇祯又加了一句:“钱不是问题。”

第121章制造局和研究院

陈必谦不敢做主,将工部其他人召集在一起低头商议。

焦勖和汤若望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焦点,作为技术性人才,两人的观点很快将其他人说服。

“陛下,以工部目前的制造能力,每月最多造一千支鲁密铳!”

“立刻安排人制作!需要多少钱直接告诉王承恩,朕从内帑拨款。同时派些工匠去兵仗局,把制作的详细流程教会内廷太监。”

“记住,质量和数量缺一不可!”

“臣等遵旨。”

崇祯安排完工部的工作后,旋即想起一个问题。

事关科技!

明代的科技水平在当时是领先于世界的,由于满清入关后先是大肆杀戮人才,随后搞各种形式文字狱,导致科技水平倒退,满清开始落后于世界舞台。

既然他穿越了,就要系统性的解决这个问题。

他盯着工部左侍郎陈必谦,问道:“陈侍郎,为了解决工部粗制滥造以及效率低下的问题,朕有个想法。”不等陈必谦询问崇祯直接说道:“朕打算成立两个新部门,一个是制造局,另一个是研究院。”

“两个部门都挂在工部名下,京师是制造总局和研究总院;各地是分局和分院。”

“制造局和研究院,网罗天下能工巧匠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才。开矿,炼铁,铸造,制造,算学,医药,农耕,天文,地理等人才,统统招进来。”

“普通匠人去往制造局,负责制造朝廷需要的东西。俸禄有底俸和奖俸,质量没问题的话造的越多奖励越多,上不封顶!”

等等...

朝廷的差事还能这样干?

陈必谦感觉自己的脑子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他晃了晃脑袋继续听。

“有想法的匠人和学者去往研究院,根据他们现有的技术,研究新技术和新东西。教徒弟写书,让这些知识传承发展下去,让后人学习并发扬光大。”

“有他们带头,我大明的人才将如天上的星辰,浩瀚璀璨。”

工部众人面面相觑。

陈必谦眉毛皱了皱,犹豫片刻后才说道:“陛下,我朝有制,匠不离局、匠役永充,凡被编入匠籍的工匠,世代不得脱籍匠籍。陛下此举,怕是有些不妥...”

陈必谦说的没错,不止是明代,其他朝代的匠人大部分都是世袭制,虽然被免除了徭役,但活的没有尊严。

不但会被当成物品赏赐给藩王勋贵,而且婚配嫁娶都受官府管制。

没有话语权,社会地位非常低。

崇祯想了想:“匠籍不能废除,否则我大明的技术会流落出去。这样吧,提高匠人待遇,免徭役,婚丧嫁娶的费用皆由朝廷负责。”

陈必谦觉得没什么问题,随即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陛下,匠人们凭手艺吃饭,行里有句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就算有些匠人愿意到研究院任职,也不会把他们掌握的东西写下来,或者教给别人。”

“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朕的研究院需要焦勖和汤若望这样的人才,不是来人就能随便进的。”

“不过...为了防止研究院的人出工不出力,你们需要制定考核目标。具体的细节你们工部和内阁仔细商议,议定后上题本,朕批红。”崇祯提醒道。

陈必谦和工部众人心中巨震,对眼前这位大明皇帝愈发佩服。

他的想法看似天马行空,但细想之下会发现解决了很多问题。

尤其是匠人粗制滥造,造的慢,磨洋工等问题。

而研究院解决的是技术传承和发展。

简直完美!

陈必谦带着工部众人躬身施礼:“臣等遵旨。”

安排完工部的工作后,崇祯想起一件事,急匆匆往皇城赶。

崇祯十七年第三期明天一早印刷发布,今天必须审核定稿。

进入皇城,下了鸾驾,离乾清宫还有一段距离。

崇祯抬头发现周皇后正拿着几张纸,在乾清宫的殿门外等候。

远远看去,一身白衣的周皇后宛如一朵洁白无瑕的莲花,曼妙的身姿在风中站立。

细看之下,衣白人更白。肤如凝脂,给人一种吹弹可破的感觉。

崇祯心中不忍,迈步上前。

见皇帝归来,周皇后缓缓施礼:“臣妾参见陛下。”

崇祯伸手搂住周皇后纤细的腰肢,闻着她身上的体香后精神顿时为之一振,他右手悄悄扯对方的衣服:“来,让朕瞧一瞧皇后的...报纸。”

周皇后脸颊绯红,迅速将报纸递给崇祯,随后转过身去平复呼吸。

崇祯哈哈一笑,围绕着身旁的紧张气氛顿时一扫而空。

他这么做是给皇后释放压力。

周皇后最近压力太大了。

先是顶着压力做好了城破自杀的准备,流贼退兵后又开始筹备报纸。

她是大明皇后,这样下去时间久了会出问题的。

大明朝的问...俩人走进乾清宫,关闭殿门后崇祯这才拿过报纸仔细查看。

这一期的报纸比之前的厚了许多,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名字。

都是在京师保卫战中战死的将士,阵亡的百姓。

“名单是兵部提供的,臣妾仔细核对过,没有错误的地方。”周皇后摸着发烫的脸颊说道。

“皇后办事朕放心!”崇祯点头。

看了一会,他指着空白的地方说道:“这里填两项内容,一个是将近期罢免的官员名单填上,他们犯了什么罪,受到什么处罚都要写清楚。”

“这是朝廷的态度。”

“是。”

“第二项内容是工部将于两日后,在前门大街的广场上广场是招募能工巧匠。”

“凡有奇技,奇器者,皆可前往!”

“臣妾记住了。”崇祯一边说,周皇后一边写。

写完定稿后天色已晚,崇祯也不掩饰,直接让周皇后在在乾清宫内留宿。

这一夜,疏影摇曳。

翌日清晨。

不等崇祯起床就听王承恩在殿门外轻声呼喊:“皇爷醒了吗?皇爷?皇爷!”

“出大事了!”

崇祯原本焦躁的脸色瞬间变得严肃,他推开趴在身上的周皇后忙问:“什么事?”

“平西伯吴三桂奉旨勤王!率领一万关宁军兵临城下!”

第122章吴三桂进京

吴三桂来了?

崇祯心中冷笑不止。

吴三桂啊吴三桂,你终于来了!

可惜,吃屎都没赶上热乎的!热乎的屎被王永吉抢了!

现在流贼兵退宣府,就算想抢功劳也无功可抢!

“陛下,吴三桂这是要造反吗?”周皇后翻身坐在床上,眼神里透出一股愤怒的气息。

虽然身在后宫,但朝廷上的事她还是有所了解。

朝廷每年在关宁军身上花费几百万两银子,他吴三桂不能及时勤王也就罢了,兵临城下是几个意思?

崇祯淡淡一笑,拍着周皇后洁白的肩膀说道:“梓童放心,有些话朕不便明说,但李自成围城的情况短期内不会再次出现了。既然吴三桂来了,朕有件事交代给你。”

周皇后怔了怔,缓过神后忙说道:“陛下请吩咐。”

“准备一些宫廷之物,赐给吴三桂的妻妾。”

周皇后想了想试探性的问:“臣妾愚钝,不知道以何名义进行赏赐,更不知赏赐多少。”“朕于三月五日封吴三桂为平西伯,按祖制应该进行封赏,你就按照内廷的规矩办。”

“臣妾遵旨。”周皇后不敢继续再问,在宫女的伺候下,心事重重的开始穿衣服。

等周皇后从侧门离开,崇祯才问道:“吴三桂现在何处?”

王承恩在殿门外低声回答:“回陛下,一万关宁骑兵驻守在城东十里处,吴三桂带着百余名亲兵来到城下,他派人送来口信,说是按照朝廷的规矩,没有陛下的旨意不能擅自进城。”

“这就是你说的兵临城下?”崇祯很是生气,“他有没有要求大军进城修整?”

王承恩自知说错了话,语气更加卑微:“没有,吴三桂只是请求兵部、户部给一些粮草,以解燃眉之急。”

崇祯眯着眼,对吴三桂这个人有了初步了解。

历史虽然对吴三桂有记载,但那终究是历史,是经过文官们的斟酌后写下来的。

而且,历史不会记载吴三桂的性格和为人。

通过这件事,崇祯认为吴三桂虽然是武将,但智谋不输那些文臣。

他现在的行为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谨慎。

为了防止被弹劾,一切行为都按照朝廷的规矩来。

只要不被抓住把柄,他就不会被降罪。

思索片刻后,崇祯吩咐王承恩:“半个时辰后派人送去口信,让他进城去皇极殿等候。还有,立刻通知内阁,都察院,兵部,吏部,兵科给事中,五军都督府一同前往皇极殿议事。”

“遵旨。”

......

皇极殿外。

吴三桂心中忐忑不安。

从心里来说,他根本不想进京面圣!

此番勤王的所作所为众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眼睛和心中间有一层纱窗纸,只要想,就能捅破。

但如果不进京,就会做实谋反的罪名。

届时关宁军何去何从?

投降建奴?

军中那些出生在辽东的士兵愿意吗?他们的家人,朋友都死在建奴刀下,朝廷没有亏待他们,此时投降根本说不过去。

而且,他全家老小都住在京师,一旦投降必死无疑。

权衡利弊后他最终迈出了这一步。

不过他也有所准备。

麾下五万兵马,他在山海关留下一万五千骑兵,两万步兵。

带兵之人都是他吴家和祖家人,一旦崇祯对他下手,这些人会立刻开关投降!

让八旗兵帮他报仇!

“平西伯准备好了吗?”王承恩看着眼前这位熟悉又陌生的武将,声音平淡。

上一次见他还是在崇祯十五年五月十五日,当时皇上在武英殿宴请吴三桂和其他勤王之人,并赐给吴三桂尚方宝剑。

时隔不到两年,吴三桂言谈举止竟然老练了许多。

看来这段时间他成长的很快!

“王内官,陛下今早听说我进城时,高兴还是不高兴啊?”吴三桂没有回答,而是从袖口里拿出一锭黄金,用衣袖遮挡着往王承恩手里塞。

“定西伯这是何意?”王承恩下意识的推开。

“京师物价飞涨,王内官瘦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王承恩本不想接,但想起崇祯交代的话后,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金子收下,塞进袖口。

他环顾四周,见没人注意这才说道:“回定西伯大人,我是在殿外隔着门汇报的,陛下没让我进门,所以看不到陛下的表情……”

吴三桂的嘴角不停地抽搐...

妈的!

戎马半生,今天竟然被一个太监算计了。

耻辱!

简直耻辱!

可王承恩是皇帝的亲信,司礼监秉笔太监,他不好发火,只能尴尬一笑:“没事,我就是怕陛下不高兴,所以想提前问问。”

“定西伯大人,准备好了吗?如果准备好了我就喊了!”

“准备好了,劳烦王内官!”吴三桂强忍着心中的怒火。

王承恩点头,随后高...“宣!”一个小太监得到崇祯的眼神允许后,高喊。

吴三桂咽了口唾沫,理了理思绪。

低着头,迈着谨慎的步伐从殿门外一路小跑进殿。

随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当着众多大臣的面以头碰地大声喊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臣吴三桂勤王来迟,请陛下降罪。”

大殿内异常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吴三桂,表情各异。

有些人咬牙切齿,有些人长舒了一口气,还有些人表情平静的像湖水,没有任何波澜。

想知道崇祯唐通朱连崇祯唐通小说完结版最后的结局吗?点击下方的内容推荐,可供观看更多内容哦!

相关推荐